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

卷第一(上)

解釋者釋十章也。
初釋大意。囊括始終冠戴初後。意緩難見今撮為五。謂發大心。修大行。感大果。裂大網。歸大處。
云何發大心。眾生昏倒不自覺知。勸令醒悟上求下化。
云何行大行。雖復發心望路。不動永無達期。勸牢強精進行四種三昧。
云何感大果。雖不求梵天梵天自應。稱揚妙報慰悅其心。
云何裂大網。種種經論開人眼目。而執此疑彼是一非諸。聞雪謂冷乃至聞鶴謂動。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。
云何歸大處。法無始終。法無通塞。若知法界法界無始終無通塞。豁然大朗無礙自在。
生起五略顯於十廣(云云)
就發心更為三。初方言。次簡非。後顯是。
菩提者。天竺音也。此方稱道。
質多者。天竺音。此方言心。即慮知之心也。
天竺又稱污栗馱。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。
又稱矣栗馱。此方是積聚精要者為心也。今簡非者。簡積聚草木等心。專在慮知心也。
道亦有通有別。今亦簡之略為十。
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。攝之不還拔之不出。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。如五扇提羅者。此發地獄心行火途道。
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。如海吞流如火焚薪。起中品十惡。如調達誘眾者。此發畜生心行血途道。
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。內無實德虛比賢聖。起下品十惡。如摩犍提者。此發鬼心行刀途道。
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。輕他珍己如鴟高飛下視。而外揚仁義禮智信。起下品善心行阿脩羅道。
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。安其臭身悅其癡心。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。
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。人間苦樂相間。天上純樂。為天上樂關六根不出六塵不入。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。
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。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。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。
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。鑒達六合十方顒顒。此發世智心行尼犍道。
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。三禪樂如石泉其樂內重。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。
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。凡夫耽湎賢聖所呵。破惡由淨慧。淨慧由淨禪。淨禪由淨戒。尚此三法如飢如渴。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。
若心若道其非甚多。略言十耳。或開上合下。或開下合上。令十數方足而已。舉一種為語端。強者先牽。如論云。破戒心墮地獄。慳貪心墮餓鬼。無慚愧心墮畜生。即其義也。
或先起非心。或先起是心。或是非並起。譬象魚風並濁池水。象譬外魚譬內。風譬並起。
又象譬諸非自外而起。魚譬內觀羸弱為二邊所動。風譬內外合雜穢濁混和。
又九種是生死如蠶自縛。後一是涅槃如獐獨跳。雖得自脫未具佛法。俱非故雙簡。前九是世間不動不出。後一雖出無大悲俱非雙簡也。有為無為有漏無漏。善惡染淨縛脫真俗等。種種法門亦如是。
又九法約世間苦諦。後一非苦諦。雖非苦諦曲拙灰近故雙非簡卻。
次有為有漏約集諦。後一非集諦。雖非集諦曲近灰拙亦雙非簡也。
次善惡染淨約道諦。後一是道諦。雖是道諦亦如前簡。
次縛脫真俗約滅諦。後一雖是滅諦亦如前簡。若得此意。歷一切根塵三業四儀生心動念。皆此觀察勿令濁心得起。設起速滅。如有明眼人能避險惡道。世有聰明人。能遠離眾惡。初心行者若見此意。堪為世間而作依止。
問。行者自發心他教發心。
答。自他共離皆不可。但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。如子墮水火。父母騷擾救之。淨名云。其子得病父母亦病。
大經云。父母於病子心則偏重。動法性山入生死海。故有病行嬰兒行。是名感應發心也。
禪經云。佛以四隨說法。隨樂隨宜隨治隨義。將護彼意說悅其心。附先世習令易受行。觀病輕重設藥多少。道機時熟聞即悟道。豈非隨機感應利益。
智度論四悉檀。世法間隔名世界。隨其堪能名為人。兩悉檀與四隨同。亦是感應意也。更引論五復次。
一明菩薩種種行故。說般若波羅蜜經。二令菩薩增念佛三昧故。三說跋致相貌故。四拔弟子惡邪故。五說第一義故。
說般若波羅蜜經。此五復次與四隨四悉皆不異。又與五因緣同。若不隨機惱他故。說於彼無益。若大悲雷雨得從微之著。
論云。真法及說者聽眾難得故。如是則生死非有邊非無邊。實相非難非易非有非無。此名真法。能如此說聽名真說聽。
有三悉檀益名有邊。第一義益名非有邊非無邊。故知緣起能辦大事。則感應意也。
然四隨四悉五緣名異意義則同。今說之。
四隨是大悲應益。悉檀是憐愍遍施。蓋左右之異耳。言因緣者。或因於聖緣於凡。或因於凡緣於聖。則感應道交。當知三法言味相符則意同。隨樂欲偏語修因所尚。世界偏語受報間隔。蓋因果之異耳。便宜者選法以擬人。為人者觀人以逗法。此乃欣赴不同耳。
又五因緣者。眾生信樂為因。佛說一法一切法。大菩提心也。於經是樂欲。於論是世界。眾生有大精進勇猛。佛說一行一切行。則四三昧。於經是便宜。於論是為人。眾生有平等大慧為因。感佛說一破一切破。獲勝果報及通經論。於經論俱是對治。眾生有佛智眼為因。感佛說一究竟一切究竟。得說旨歸寂滅。於經論俱是第一義也。
又五緣五復次者。菩提心是諸行本。論舉種種行蓋枝本之異耳。四三昧是通修念佛是別修。蓋通別之異耳。勝報備說依正習果報果。跋致偏舉習果入位之相。蓋雙隻之異耳。除經論疑滯者。經論是起疑執處。拔弟子惡邪者是起過人。人處異耳。本末究竟等與第一義名同易見。所以不異是為義同。
又聖說多端。或次說或不次說。或具說或不具說。或雜說或不雜說。眾生稟益不同。或次益不次益。或具益不具益。或雜益不雜益。或四悉檀成五緣。五緣成四悉。或四悉成一因緣。一因緣成一悉。或一一因緣皆具四悉。四悉具五緣。如是等種種互相成顯。還以三止觀結之。可以意知。
又以一止觀結之。發菩提心即是觀。邪僻心息即是止。
又五略秖是十廣。初五章秖是發菩提心一意耳。方便正觀秖是四三昧耳。
果報一章秖明違順。違即二邊果報。順即勝妙果報。
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。或作佛身施權實。或作九界像對揚漸頓。轉漸頓弘通漸頓。
旨歸章秖是同歸大處祕密藏中。故知略廣意同也。
顯是更為三。
初四諦。次四弘。後六即。
四諦名相出大經聖行品。謂生滅。無生滅。無量。無作。
生滅者。
苦集是世因果。道滅出世因果。
苦。則三相遷移。集。則四心流動。道。則對治易奪。滅。則滅有還無。雖世出世皆是變異。故名生滅四諦也。
無生者。
苦。無逼迫一切皆空。豈有空能遣空。即色是空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故無逼迫相也。
集。無和合相者。因果俱空。豈有因空與果空合。歷一切貪瞋癡亦復如是。道不二相無能治所治。空尚無一云何有二耶。法本不然今則無滅。不然不滅故名無生四諦也。
無量者。
分別校計苦有無量相。謂一法界苦尚復若干。況十法界則種種若干。非二乘若智若眼所能知見。乃是菩薩所能明了。謂地獄種種若干差別。鈹剝割截燒煮剉切。尚復若干不可稱計。況復餘界種種色。種種受想行識。塵沙海渧寧當可盡。故非二乘知見。菩薩智眼乃能通達。
又集有無量相。謂貪欲瞋癡種種心。種種身口集業若干。身曲影斜聲喧響濁。菩薩照之不謬耳。
又道有無量相。謂析體拙巧方便曲直長短權實。菩薩精明而不謬濫。
又滅有無量相。如是方便能滅見諦。如是方便能滅思惟。各有若干正助。菩薩洞覽無毫差也。
又即空方便正助若干皆無若干。雖無若干而分別若干無謬無亂。又如是方便能析滅四住。又如是方便能體滅四住。如是方便能滅塵沙。如是方便能滅無明。雖種種若干彼彼不雜。又三悉檀分別故有若干。第一義悉檀則無若干。雖無若干從多為論故名若干。稱無量四諦也。
無作四諦者。
皆是實相不可思議。非但第一義諦無復若干。若三悉檀及一切法無復若干。此義可知不復委記。若以四諦豎對諸土有增有減。同居有四。方便則三。實報則二。寂光但一。
若橫敵對者。同居生滅。方便無生滅。實報無量。寂光無作(云云)。又總說名四諦。別說名十二因緣。
苦。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。集。是無明行愛取有等五支。道。是對治因緣方便。滅。是無明滅乃至老死滅。故大經開四四諦。亦開四十二因緣。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。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。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。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。
又中論偈云。因緣所生法。即是生滅。我說即是空。是無生滅。亦名為假名。是無量。亦名中道義。是無作。
又解。因緣即集。所生即苦。滅苦方便是道。苦集盡是滅。
又偈言因緣。因緣即無明。所生法即行名色六入等。
故文云。為利根弟子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相。指前二十五品。為鈍根弟子說十二因緣生滅相。指後兩品。當知論偈總說即四種四諦。別說即四種十二因緣也。已分別四四諦竟。諸經明種種發菩提心。或言推種種理發菩提心。或睹佛種種相發菩提心。或睹種種神通。或聞種種法。或遊種種土。或睹種種眾。或見修種種行。或見種種法滅。或見種種過。或見他受種種苦而發菩提心。略舉十種為首廣說(云云)
推理發心者。
法性自天而然。集不能染苦不能惱。道不能通滅不能淨。如雲籠月不能妨害。卻煩惱已乃見法性。
經言。滅非真諦因滅會真。
滅尚非真三諦焉是。煩惱中無菩提菩提中無煩惱。是名推生滅四諦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菩提心。
推無生四諦發心者。
法性不異苦集。但迷苦集失法性。如水結為水無別水也。達苦集無苦集即會法性。苦集尚是。何況道滅。
經言。煩惱即是菩提。菩提即是煩惱。是名推無生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。
推無量者。
夫法性者名為實相。尚非二乘境界況復凡夫。出二邊表別有淨法。如佛藏經十喻(云云)。是名推無量四諦上求下化發菩提心。
推無作者。
夫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。凡法尚是。況二乘乎。離凡法更求實相。如避此空彼處求空。即凡法是實法。不須捨凡向聖。
經言。生死即涅槃。一色一香皆是中道。是名推無作四諦。上求下化發菩提心。若推一法即洞法界達邊到底。究竟橫豎事理具足。上求下化備在其中。方稱發菩提心。
菩提名道。道能通到橫豎彼岸。名發心波羅蜜。故於推理委作淺深事理周遍。下去法法例爾。

開章

今當開章為十。
一大意。二釋名。三體相。四攝法。五偏圓。六方便。七正觀。八果報。九起教。十旨歸。
十是數方不多不少。始則標期在茶。終則歸宗至極。善始令終總在十章中矣。生起者。專次第十章也。至理寂滅無生無生者。無起無起者。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。
別論前章為生。次章為起。緣由趣次亦復如是。
所謂無量劫來癡惑所覆。不知無明即是明。今開覺之故言大意。
既知無明即明不復流動。故名為止。朗然大淨呼之為觀。
既聞名得體。體即攝法攝於偏圓。以偏圓解起於方便。方便既立正觀即成。成正觀已獲妙果報。
從自得法起教教他。自他俱安同歸常寂。秖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。既了無生無起。心行寂滅。言語道斷。寂然清淨。
分別者。十章功德如囊中有寶。不探示人人無見者。今十章幾真幾俗幾非真非俗。幾聖說聖默非說非默。幾定幾慧幾非定慧。幾目足幾非目足。幾因果非因果。幾自他非自他。幾共不共非共非不共。幾通別非通別。幾廣略非廣略。幾橫豎非橫豎。如是等種種應自在作問。
初八章即俗而真。果報一章即真而俗。旨歸章非真非俗。正觀聖默。
餘八章聖說。旨歸非說非默。
正觀一分是定。餘八章及一分是慧。旨歸非定非慧。
大意至正觀是因。果報是果。旨歸非因非果。前八章自行起教化他。旨歸非自非他。
大意至起教是目。方便至果報是足。旨歸非目非足。
大意至正觀共。果報起教不共。旨歸非共非不共。
大意一通八章別。旨歸非通非別。
大意略八章廣。旨歸非廣非略。體相豎餘八橫。旨歸非橫非豎。
料簡者。問。略指大意同異云何。
答。通則名異意同。別則略指三門。大意在一頓。
問。約顯教論顯觀。亦應約祕教論密觀。
答。既分顯祕。今但明顯不說祕。
問。分門可爾任論得不。
答。或得或不得。教是上聖被下之言。聖能顯祕兩說。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。
聽者因何作觀。或得者六根淨位。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。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祕教。
若修觀者。發所修顯法不發不修者。發宿習人得論密觀。
問。初淺後深是漸觀。初深後淺是何觀相。
答。是不定觀。
問。初後俱淺是何觀相。
答。小乘意非三止觀相也。
問。小乘亦是佛說。何意言非。若言非者不應言漸。
答。既分大小小非所論。今言漸者從微至著之漸耳。小乘初後俱不知實相。故非今漸也。
問。示三文者。文是色。色是門為非門。若是門者。色是實相更何所通。若非門者。云何而言一色一香皆是中道。
答。文門並是實相。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。以文示之。即於文達文非文非文非不文。文是其門於門得實相故。文是其門門具一切法。即門即非門即非門非不門。

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

卷第一

止觀明靜。前代未聞。智者。大隋開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。於荊州玉泉寺。一夏敷揚二時慈霔。雖樂說不窮纔至見境。法輪停轉後分弗宣。然挹流尋源聞香討根。
論曰。我行無師保。經云。受莂於定光。
書言。生知者上。學而次良。法門浩妙。為天真獨朗。為從藍而青。行人若聞付法藏。則識宗元。大覺世尊積劫行滿涉六年以伏見舉一指而降魔。始鹿苑。中鷲頭。後鶴林。法付大迦葉。迦葉八分舍利結集三藏。法付阿難。阿難河中入風三昧四派其身。法付商那和修。修手兩甘露現五百法門。法付鞠多。多在
俗得三果。受戒得四果。法付提迦多。多登壇得初果。三羯磨得四果。法付彌遮迦。迦付佛馱難提。提付佛馱蜜多。多授王三歸降伏算者。法付脅比丘。比丘出胎髮白手放光取經。法付富那奢。奢論勝馬鳴。剃髮為弟子。鳴造賴吒和羅妓。妓音演無常苦空。聞者悟道。法付毘羅。羅造無我論。論所向處邪見消滅。法付龍樹。樹生生身龍成法身。法付提婆。婆鑿天眼施萬肉眼。法付羅睺羅。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。法付僧佉難提。提說偈試羅漢。法付僧佉耶奢。奢遊海見城說偈。法付鳩摩羅馱。馱見萬騎記馬色。得人名分別衣。法付闍夜那。那為犯重人作火坑令入懺悔。坑成池罪滅。法付盤馱。馱付摩奴羅。羅分恒河為二分。自化一分。法付鶴勒夜那。那付師子。師子為檀彌羅王所害劍斬流乳。付法藏人。始迦葉終師子二十三人。末田地與商那同時取之。則二十四人。諸師皆金口所記。並是聖人能多利益。昔王不立廄於寺。立廄於屠。況好世值聖。寧無益耶。
又婆羅門貨髑髏。孔達者半者不者。達者起塔禮供得生天。聞法之要功德若此。佛為此益付法藏也。此之止觀。天台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。
智者生光滿室目現雙瞳。行法華經懺發陀羅尼。代受法師講金字般若。陳隋二國宗為帝師。安禪而化。位居五品。故經云。施四百萬億那由他國人。一一皆與七寶又化令得六通。不如初隨喜人百千萬倍。況五品耶。
文云。即如來使。如來所使行如來事。
大經云。是初依菩薩。智者師事南岳。南岳德行不可思議。十年專誦。七載方等。九旬常坐一時圓證。大小法門朗然洞發。南岳事慧文禪師。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。法門非世所知。履地戴天莫知高厚。文師用心一依釋論。論是龍樹所說。付法藏中第十三師。智者觀心論云。歸命龍樹師。驗知龍樹是高祖師也。
疑者云。中論遣蕩止觀建立。云何得同。
然天竺注論凡七十家。不應是青目。而非諸師。
又論云。因緣所生法。我說即是空。亦為是假名。亦是中道義(云云)
天台傳南岳三種止觀。一漸次。二不定。三圓頓。皆是大乘。俱緣實相同名止觀。
漸則初淺後深如彼梯蹬。不定前後更互。如金剛寶置之日中。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。為三根性說三法門引三譬喻。略說竟。更廣說。
漸初亦知實相。實相難解漸次易行。
先修歸戒翻邪向正。止火血刀達三善道。
次修禪定止欲散網。達色無色定道。
次修無漏止三界獄。達涅槃道。
次修慈悲止於自證。達菩薩道。
後修實相止二邊偏。達常住道。是為初淺後深。漸次止觀相。
不定者。無別階位約前漸後頓。更前更後。互淺互深。或事或理。或指世界為第一義。或指第一義為為人對治。或息觀為止。或照止為觀。故名不定止觀。
疑者云。教境名同相頓爾異。然同而不同。不同而同。漸次中六。善惡各三。無漏總中三。凡十二不同。從多為言。故名不定。
此章同大乘同實相。同名止觀。
何故名為辯差。然同而不同。不同而同。漸次中九不同。不定中四不同。總有十三不同。從多為言故名不同耳。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即其義也。
圓頓者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真實。繫緣法界一念法界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。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。
陰入皆如。無苦可捨。
無明塵勞即是菩提。無集可斷。
邊邪皆中正。無道可修。
生死即涅槃。無滅可證。
無苦無集故。無世間。
無道無滅故。無出世間。純一實相。實相外更無別法。
法性寂然名止。寂而常照名觀。雖言初後無二無別。是名圓頓止觀。
漸與不定置而不論。今依經更明圓頓。如了達甚深妙德。
賢首曰。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。彼一念功德深廣無崖際。如來分別說窮劫不能盡。此菩薩聞圓法。起圓信。立圓行。住圓位。以圓功德而自莊嚴。以圓力用建立眾生。
云何聞圓法。
聞生死即法身。煩惱即般若。結業即解脫。雖有三名而無三體。雖是一體而立三名。是三即一相。其實無有異。法身究竟。般若解脫亦究竟。般若清淨餘亦清淨。解脫自在餘亦自在。聞一切法亦如是。皆具佛法無所減少。是名聞圓法。
云何圓信。
信一切法即空。即假。即中。無一二三而一二三。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。而一二三是照一二三。無遮無照皆究竟清淨自在。聞深不怖。聞廣不疑。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。是名圓信。
云何圓行。
一向專求無上菩提。即邊而中不餘趣向。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。有邊所動。不動不寂直入中道。是名圓行。
云何入圓位。
入初住時。一住一切住。一切究竟。一切清淨。一切自在。是名圓位。
云何圓自在莊嚴。
彼經廣說自在相。或於此根入正受。或於彼根起出說。或於一根雙入出。或於一根不入出。餘一一根亦如是。
或於此塵入正受。或於彼塵起出說。或於一塵雙入出。或於一塵不入出。餘一一塵亦如是。
或於此方入正受。或於彼方起出說。或於一方雙入出。或於一方不入出。或於一物入正受。或於一物起出說。或於一物雙入出。或於一物不入出。
若委說者。秖於一根一塵即入即出。即雙入出。即不入出。於正報中一一自在。於依報中亦如是。是名圓自在莊嚴。
譬如日光周四天下。一方中。一方旦。一方夕。一方夜半。輪迴不同。秖是一日而四處見異。菩薩自在亦如是。
云何圓建立眾生。
或放一光。能令眾生得即空即假即中益。得入出雙入出不入出益。歷行住坐臥語默作作亦如是。有緣者見如目睹光。無緣不覺盲瞽常闇。故舉龍王為譬。豎遍六天橫亘四域。興種種雲震種種雷。耀種種電降種種雨。龍於本宮不動不搖。而於一切施設不同。菩薩亦如是。內自通達即空即假即中不動法性。而令獲種種益得種種用。是名圓力用建立眾生。初心尚爾。況中後心。
如來殷勤稱歎此法。聞者歡喜。常啼東請善財南求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。一日三捨恒河沙身。尚不能報一句之力。況兩肩荷負百千萬劫。寧報佛法之恩。一經一說如此。餘經亦然。
疑者云。餘三昧願聞誠證。然經論浩博不可委引。略舉一兩
淨名云。始坐佛樹力降魔。得甘露滅覺道成。三轉法輪於大千。其輪本來常清淨。天人得道此為證。三寶於是現世間。此即漸教之始也。
又云。佛以一音演說法。眾生隨類各得解。或有恐怖或歡喜。或生厭離或斷疑。斯則神力不共法。此證不定教也。
又云。說法不有亦不無。以因緣故諸法生。無我無造無受者。善惡之業不敗亡。此證頓教也。
大品云。次第行。次第學。次第道。此證漸也。
又云。以眾色裹摩尼珠。置之水中隨物變色。此證不定也。
又云。從初發心即坐道場。轉法輪度眾生。此證頓也。
法華云。如是之人應以此法漸入佛慧。此證漸也。
又云。若不信此法。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。此證不定也。
又云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。此證頓也。
大經云。從牛出乳乃至醍醐。此證漸也。
又云。置毒乳中乳即殺人。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殺人。此證不定也。
又云。雪山有草名曰忍辱。牛若食者即得醍醐。此證頓也。
無量義云。佛轉法輪微渧先墮淹諸欲塵。開涅槃門扇解脫風。除世熱惱致法清涼。次降十二因緣雨灑無明地掩邪見光。後澍無上大乘。普令一切發菩提心。此證漸也。
華嚴曰。娑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。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。二乘如聾如啞。
淨名曰。入瞻蔔林不嗅餘香。入此室者但聞諸佛功德之香。
首楞嚴曰。擣萬種香為丸。若燒一塵具足眾氣。
大品曰。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。當學般若波羅蜜。
法華曰。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。
大經曰。譬如有人在大海浴。當知是人已用諸河之水。
華嚴曰。譬如日出先照高山。次照幽谷。次照平地。
平地不定也。幽谷漸也。高山頓也。
上來皆是金口誠言。三世如來所尊重法。過去過去。久遠久遠。邈無萌始。現在現在。無邊無際。未來未來。展轉不窮。若已今當不可思議。當知止觀諸佛之師。以法常故諸佛亦常。樂我淨等亦復如是。如是引證寧不信乎。既信其法須知三文。次第禪門合三十卷。今之十軸。是大莊嚴寺法慎私記。
不定文者。如六妙門。以不定意歷十二禪九想八背。觀練熏修。因緣六度無礙旋轉縱橫自在。此是陳尚書令毛喜請智者出此文也。
圓頓文者。如灌頂荊洲玉泉寺所記十卷是也。雖有三文無得執文而自疣害。
論云。若見若不見般若皆縛皆脫。文亦例然。
疑者云。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。
大經云。生生不可說。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。若通若別言語道斷。無能說無所說。
身子云。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。故吾於此不知所云。
淨名云。其所說者無說無示。其聽法者無聞無得。斯人不能說斯法不可說。而言示人。然但引一邊不見其二。
大經云。有因緣故亦可得說。
法華云。無數方便種種因緣為眾生說。
又云。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。若通若別皆可得說。
大經云。有眼者為盲人說乳。此指真諦可說。
天王般若云。總持無文字。文字顯總持。此指俗諦可說。
又如來常依二諦說法。
淨名云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。即說是無說。
大經云。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即多聞。此指不說而是說也。
思益云。佛及弟子常行二事。若說若默。
法華云。去來坐立。常宣妙法。如注大雨。
又云。若欲求佛道常隨多聞人。善知識者是大因緣。所謂化導令得見佛。
大經云。空中雲雷生象牙上華。何時一向無說。若競說默不解教意去理逾遠。離說無理離理無說。即說無說無說即說。無二無別即事而真。大悲憐愍一切無聞。如月隱重山舉扇類之。風息太虛動樹訓之。今人意鈍玄覽則難。眼依色入假文則易。若封文為害。須知文非文達一切文非文非不文。能於一文得一切解。為此義故。以三種文作達一門也。已略說緣起竟。

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

囑累第五

已發願意次應囑累流通
  囑累第五
今日道場同業大眾。相與已為六道四生眾生發誓願竟。次以眾生付囑諸大菩薩。
願以慈悲心同加攝受。以今懺悔發願功德因緣。令一切眾生悉皆樂求無上福田。深信施佛有無量報。令一切眾生一心向佛。具得無量清淨果報。
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無慳吝心。具足大施無所愛惜。
又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修無上福田。離二乘願行菩薩道。得諸如來無礙解脫一切種智。
又願一切眾生於諸佛所種無盡善根。得佛無量功德智慧。
又願一切眾生攝取深慧。具足清淨無上智王。
又願一切眾生所遊自在。得諸如來至一切處無礙神力。
又願一切眾生攝取大乘。得無量種智安住不動。
又願一切眾生具足成就第一福田。皆能出生一切智地。
又願一切眾生於一切佛無嫌恨心。種諸善根樂求佛智。
又願一切眾生以妙方便。往詣一切莊嚴佛剎。於一念中深入法界而無疲倦。
又願一切眾生得無比身。盡能遍遊十方世界而無疲厭。
又願一切眾生成廣大身得隨意行。得一切佛神力莊嚴究竟彼岸。於一念中顯現如來自在神力遍虛空界。
已發如是大願竟。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。願一切眾生得如所願滿菩提願。相與至心五體投地。(某甲)等若受苦報不能救眾生者。以眾生囑累。
 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無生法身菩薩(拜)
 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無漏色身菩薩(拜)
 無量無邊盡虛空界發心菩薩(拜)
 興正法馬鳴大師菩薩(拜)
 興像法龍樹大師菩薩(拜)
 十方盡虛空界無邊身菩薩(拜)
 十方盡虛空界救苦觀世音菩薩(拜)
 文殊師利菩薩(拜) 普賢菩薩(拜)
 師子遊戲菩薩(拜) 師子奮迅菩薩(拜)
 師子幡菩薩(拜) 師子作菩薩(拜)
 堅勇精進菩薩(拜) 金剛慧菩薩(拜)
 棄陰蓋菩薩(拜) 寂根菩薩(拜)
 慧上菩薩(拜) 常不離世菩薩(拜)
 藥王菩薩(拜) 藥上菩薩(拜)
 虛空藏菩薩(拜) 金剛藏菩薩(拜)
 常精進菩薩(拜) 不休息菩薩(拜)
 妙音菩薩(拜) 妙德菩薩(拜)
 寶月菩薩(拜) 月光菩薩(拜)
 薩陀波輪菩薩(拜) 越三界菩薩(拜)
又復囑累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菩薩。
願諸菩薩摩訶薩以本願力。誓度眾生力。攝受十方無窮無盡一切眾生。
願菩薩摩訶薩不捨一切眾生。同善知識無分別相。
願一切眾生知菩薩恩親近供養。
願諸菩薩慈愍攝受。令諸眾生得正直心。隨逐菩薩不相遠離。
願一切眾生隨菩薩教不生違反。得堅固心不捨善知識。離一切垢心不可壞。
令諸眾生為善知識不惜身命。悉捨一切不違其教。
令諸眾生修習大慈遠離諸惡。聞佛正法悉能受持。
令諸眾生同諸菩薩善根業報。菩薩行願究竟清淨。具足神通隨意自在。乘於大乘乃至究寬一切種智。於其中間無有懈息。乘智慧乘至安隱處。得無礙乘究竟自在。從始至未歸依三寶。斷疑生信懺悔發心。顯果報出地獄。解怨自慶發願迴向乃至囑累。所有功德悉以布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眾生。
彌勒世尊現為我證。十方諸佛哀愍覆護。所悔所願皆得成就。願諸眾生同慈悲父俱生此國。預在初會聞法悟道。功德智慧一切具足。與諸菩薩等無有異。入金剛心成等正覺。
  讚佛呪願
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三德具足。度人無量拔生死苦。以今懺悔禮佛功德因緣。願諸眾生各各具足。得如所願滿菩提。
(某甲)等今日所發誓願。悉同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。諸大菩薩所有誓願不可窮盡。我今誓願亦復如是。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。窮未來際盡一切劫。
眾生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世界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虛空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法性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涅槃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佛出世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諸佛智慧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心緣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起智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世間道種。法道種。智慧道種不可盡。我願不可盡。
若十種可盡。我願乃可盡。一切和南三乘聖眾。